巍巍配资 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两个“超一半”

发布日期:2024-09-04 13:59    点击次数:95

  本报记者|白雪2023年,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近日,由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电总院”)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实现了两个“超一半”的历史性突破,其中累计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一半,新增装机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超过一半。水电总院院长李昇在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强可再生能源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配置消纳能力,发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光伏发电、风电跃升为我国的第二和第三大电源,成为电力装机的主体。可再生能源清洁替代进程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1/3。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高效利用水平,2023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7.3%,全国光伏平均利用率98%。重大工程项目全面推进,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国际能源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水风光一体化、光伏治沙、“农业+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预计今年投产规模仍将保持较高水平。《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常规水电在建规模约3000万千瓦,双江口、叶巴滩、玛尔挡等电站建设持续推进,金沙江、长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已建、在建开发比例超80%,流域梯级开发格局基本形成。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项目呈现大基地化趋势。2023年度,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份集中组织开工了一批“沙戈荒”大基地项目,总规模近2000万千瓦。在新型储能方面,电化学储能项目实现规模化发展,我国在建最大电网侧储能电站开工巍巍配资,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同时,我国加大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力度,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还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我国而言,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电网适应性不足。”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传统电力系统在规划、建设和调度运行等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并网的需求,导致局部地区新能源并网消纳压力较大。袁帅认为,这主要体现在电网的灵活性和调节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应对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又如,输电通道不足。袁帅解释说:“部分地区的输电通道建设滞后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导致可再生能源电力输出受阻。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区与用电负荷区不匹配的情况下,跨区外送能力有限,进一步加剧了消纳难题。”土地需求大也是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袁帅直言:“新能源发展尤其是风电、光伏等需要大量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保护的需求限制了新能源项目的进一步扩展。”此外,政策协调不够、消费主动性不足、补贴资金缺口大等挑战也同时存在。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总干事弗朗斯西科.拉.卡梅拉认为,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变革需要三大支柱作为基础:一是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加强对电网的投资,并加强区域和国家之间的电力互联互通;二是不断完善政策和监管架构,从而拉动更有针对性的投资;三是各国应根据自身技术和条件巍巍配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战略。展望未来,《报告》指出,我国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多元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结构,扎实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能源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对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王仲颖提出了能源转型的三条路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与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融合点是终端用能高比例电气化;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是实现电力绿色化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建立新型电力系统必须坚持系统统筹、坚持多元平衡,同时构建高度智能化的电网新形态。